市場持續的賺錢效應激發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熱情,而接連的“基金出圈”事件,又為基金投資的市場帶來了不少新的潛在投資者。而對新的投資者而言,往往缺乏投資經驗,也缺乏對投資的基本常識,這種時候很容易受到一些誤導。比如使用購買消費品的方式去購買基金,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購買習慣。
買消費品可以獲得即時的滿足,但買基金卻很難做到。日常的吃穿使用,都可以即時獲得使用后的滿足,這是消費品自身的屬性所致。但是基金投資,特別是權益類的基金投資卻并非如此。權益類基金將資金投向二級市場股票等資產,這些股票背后對應的是上市公司,上市公司通過長期的經營行為后,才有可能帶來回報,這種回報會通過較長的鏈條后,才有可能反映在基金凈值上。所以基金無法給投資者帶來即時的滿足,或者說,買了就得漲、馬上就漲。
其次,買消費品可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,但買基金并不一定。每一筆本金,都是用戶投資的基礎,而對于已經選擇好的產品和時點來說,投入適當的資金量,就可以稱之為投對本金。但是有時候,在準備開始投資的時候,用戶可能會有種先買點試試看的習慣。這種試試看的習慣,源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消費品的概念:如果好了就再多買點,如果不好就換別的。但是對于權益類基金來說,試試看的方式卻有可能在震蕩市場中帶來虧損。
最后,買消費品還可以去參考使用心得,但買基金難以效仿。對消費品而言,質量怎么樣,是不是方便耐用,用戶可以參考別人的使用心得。但買基金可不是這樣,因為購買基金其實是購買基金份額,而每天基金的凈值又是不一樣的,因此,即便是同一只基金,不同的投資者在不同的時間點、不同的資金等,買到的基金份額總額都不相同,這些份額在日后的收益情況也自然不同。
另一方面,不同投資者可投資的資金量是不同的,因人而異,而且這筆錢未來要派什么用場,當然也不一樣,這些都會對用戶最終的投資收益率和絕對收益都產生實質影響。因此,別人覺得好覺得賺錢的基金,僅憑孤立的信息,基本沒有參考性。
所以無論是基金投資也好,亦或者其他投資,都是一件專業、長期、嚴肅的工作,是和錢打交道的事情,而每一筆錢都是投資人辛苦勞動的結晶,所以對用戶來說,更應該學習投資經驗,并多多了解市場,這樣才會讓用戶在購買基金時,取得成功。